中新网巴彦淖尔3月18日电 题:内蒙古公田村从“望天田”到“吨粮田”的科技暗码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东风拂过河套平原,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公田村的原野上,整洁整齐的田块、犬牙交错的渠道与智能化浇灌装备交相照映。作为黄河道域生态维护跟高品质开展的树模名目,该村经由过程实行高尺度农田建立,实现了从“望天田”到“吨粮田”的蝶变。 “公田村已经是出了名的盐碱滩、贫苦村。”西小召镇公田村党委书记、村主任杨红说,现在,村里停止了高尺度农田建立,村容村貌、群体经济跟村平易近的生涯都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更。

图为高尺度农田建立名目区施工现场(材料图)。王泽浩摄 从靠天用饭到聪明耕田 公田村地处河套平原要地,坐拥黄河水自流浇灌上风,但临时存在地皮盐碱化、浇灌效力高等成绩。面临经济开展瓶颈,乌拉特前旗将科技翻新作为破题要害。 “公田村名目区引入节水滴灌+高压管道体系,铺设管道1.5万余亩,装置滴灌设备40余台,实现精准控水控肥,亩均用水量从230破方米降至170破方米,水肥本钱下降31.7%。”西小召镇党委书记陶水师先容,针对盐碱地困难,外地采取生物改进与工程办法联合的技巧,经由过程增施无机肥、莳植耐盐作物等,让“觉醒地”抖擞重生。 田间地头的“聪明元素”不止于此。名目配套建立模袋渠27.32公里、田间途径195公里,并栽植防风林1.1万余株,构成“田成方、渠相连、路相通、林成网”的古代农田格式。斗极导航收获、无人机植保等新技巧也逐渐推广,农业出产从“人扛牛拉”迈向“数字管控”。 “当初用手机就能监测泥土墒情,黄河水经由过程管道精准滴灌到每株作物根下。”种粮年夜户张开国先容,客岁玉米亩产冲破1400公斤,较改革前减产400公斤,亩均增收800元。

图为改革后的农田食粮稳产高产(材料图)。王泽浩摄 以三级联动织密保证网 高尺度农田建立波及千家万户,怎样凝集共鸣、化解抵触?乌拉特前旗的谜底是:党建引领,三级联动。由西小召镇党委牵头建188宝金博app下载立专项引导小组,兼顾和谐镇、村、社三级干部,全程参加名目计划、施工监视跟抵触调停。 “在地皮调配要害阶段,党员干部带头入户宣讲政策,经由过程‘一事一议’确保430余户村平易近好处平衡,终极在春耕前顺遂实现地皮整合,实现零胶葛、零耽搁。”陶水师说。 “党员带头干,大众随着干。”身为党员的张开国自动撤除自家田间旧屋,动员17户村平易近共同地皮平坦。为了更好地实现名目建立,公田村党支部牵头建立“地皮整治党员攻坚队”,32名党员带头流转自家地皮1200亩,动员全村整合零碎地块1.2万亩。 与此同时,杨红率领党员主干赴周边考核进修,经由过程“四议两公然”断定“田块整合+泥土改进+聪明浇灌”实行计划。建立进程中,由大众构成监视小组,对工程品质、进度全程跟踪,构成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管理新形式。